【南都即时】粤暖天山写新篇:广东在教育等多领域支援建设美丽新疆的努力
来源:南都即时
|
作者:记者 敖银雪
|
编辑:唐艳丽
|
发布日期:2025-09-25
|
阅读数:
字号:

9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市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同新疆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代表一道,热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七十载,天山脚下气象万千。

原本7至10天才能到的快递,如今物流时效压缩到1至3天,有的地方已能实现“当日达”。南疆居民如今生活中的一个小变化,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来发展的缩影。

天山南麓,一批又一批广东援疆力量飞越五千公里来此,将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粤新建设者携手,高质量推进民生支援、产业支援、人才智力支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9月中旬,南都N视频记者来到新疆喀什、兵团第三师,走过学校、城市书吧、篮球公园、医院、物流港等多处,见证了广东援疆推动当地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疏附县的广州新城实验中学科技感满满,首批学生已入读一个月;喀什新广5G智慧物流港建成后,南疆居民网购更便捷;通过“师带徒”培养模式,援疆医生正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跨粤山海 奔赴疆来”的深厚情谊还在延续。

人才:“组团式”援疆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70年来,新疆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优化。截至2024年,新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9万家,卫生健康系统人员总数达到31.46万人,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0岁提高到2024年的77岁。

广东援疆医生见证了这一巨变,投身其中,致力于提高当地医疗水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总医院儿科,曾救治过一名皮肤如蝶翼般脆弱的婴儿。这名患有罕见病——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的“蝴蝶宝贝”,在粤新两地医护团队的救治守护下,终于挺过生命危机。

广东援疆医生杨婧婧回忆起此次紧急救治,仍然印象深刻。她告诉南都记者,这次诊疗也让当地医生积累了更丰富的罕见病处置经验。

这只是广东医疗援疆的缩影。

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医疗援疆全面推进数字化免疫接种平台“一平台”,喀什地区一院区域医疗中心、面向中亚南亚的国际医学中心“两中心”,示范性乡镇卫生院、结核病防治示范乡镇社区、健康示范村“三示范”,粤新光明行、粤新消结行、健康科普行、人才培养造血行动“四行动”等建设。广东省“组团式”援疆医疗队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图片

阿依夏。

阿依夏来自新疆喀什,早年,她的视力不断下降,严重到贴着黑板才能看清老师写的字。初步诊断为双眼膜营养不良,双眼角膜变形,需要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因为家境贫困,迟迟没有进行手术,学业也受到了影响。

幸运的是,2023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派出医疗队和5G眼科智能巡诊车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义诊。援疆队员得知阿依夏的病情后,为她做了详细的眼表角膜检查。

经会诊,阿依夏的左眼视力仅有0.05,如果不及时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她可能无法完成学业。最终,在中山眼科中心的帮助下,阿依夏顺利接受了眼角膜移植手术。

“援疆医疗队员来自全国各地,无血缘有亲情、有距离无隔阂,大家确实把保障边疆人民健康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一名援疆医生向南都记者说道。

在新疆喀什地区,援疆医生以“师带徒”的培养模式,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从日常诊疗到科研项目,广东医生力量渗透在当地医疗体系建设的各方面。

在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援疆医生、感染科主任张绍全正带着感染科医生库尔班妮萨·吾拉音,为住院病人诊断病情。

“同样看患者的生化指标,我有时看不出什么,广东的老师却能发现施治的关键,其中经验、要点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库尔班妮萨告诉南都记者,广东援疆医生的指导并非只停留在临床诊疗方面,“援疆老师在工作中发现我们科研方面的薄弱点后,还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细心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援疆医生,我们很清楚‘造血’比‘输血’更重要,要给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许多广东援疆医生都向南都记者说过类似的话。

【原文链接】粤暖天山写新篇:广东在教育等多领域支援建设美丽新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