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港澳藥械通」實施範圍擴大 引進港澳已上市藥械品種125種
来源:香港商报
|
编辑:薛本立
|
发布日期:2025-09-10
|
阅读数:
字号:

   

    9月10日上午,廣東舉行「廣東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中山眼科中心專場新聞發布活動,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邱亞洪在會上介紹,廣東省率先在全國實施「臨床研究規範管理」和「提升高水平醫院臨床研究和成果轉化能力試點」兩項國家試點工作。目前,廣東省臨床研究「技術指導與服務支撐、監督、機構內部管理、人才培養」四大體系已建立完善,全省醫療衛生機構登記備案的臨床研究項目近5萬項,已獲批干(體)細胞臨床研究項目30項,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臨床研究每年分級分類培訓上萬餘人次。

    廣東積極推動醫療衛生機構享受與科研機構同等創新轉化政策,已納入新頒布實施的《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加強醫療機構成果轉化技術隊伍建設,在全國率先開展醫藥成果轉移轉化和醫療技術經理人培訓。探索開設「創新轉化門診」,為科研人員提供「從想法到產品」全鏈條的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服務。持續完善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廣東對臨床使用創新藥械提出多項有利政策。積極推進衛生健康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支持先進醫療設備及核心部件示範應用,推動醫療設備更新迭代,提升全省基層醫療機構醫學檢驗、心電診斷、醫學影像等設備配置水平。擴大「港澳藥械通」實施範圍,目前已指定醫療機構達45家,實現大灣區內地9個地市全覆蓋,累計引進港澳已上市藥械品種125種,惠及患者萬餘人次。

    中山眼科中心:研發出全球首個能逆轉白內障眼藥水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醫院院長林浩添表示,作為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單位,眼病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和世界衛生組織眼健康與視覺合作中心,中山眼科中心始終從患者需求出發,堅持「臨床出題、創新破題」,在新技術、新藥、新設備和新診療模式的研發上持續突破,產出一批實實在在的創新成果惠及廣大患者。

    在疑難眼病診療技術方面,以世界性難題先天性白內障為例,2016年,通過幹細胞技術實現了嬰幼兒晶狀體的功能性再生,成果入選當年「全球醫學八大突破進展」,為無數家庭帶來了希望。首批接受再生手術的患兒術後隨訪已接近10年,遠期視力達到健康兒童水平的比傳統手術組高了30%,中遠期併發症發生率降低了30%以上。

    在新藥研發方面:針對早期白內障患者需求,研發了全球首個能夠逆轉白內障的眼藥水,這款眼藥水通過抑制晶狀體蛋白的變性,延緩甚至能夠逆轉白內障的進展。針對青光眼患者用藥需求,我們自主研發了新型抗青光眼新藥,這一新藥不僅打破了國際壟斷,而且療效顯著,目前均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有望以更實惠的價格,讓青光眼患者獲得有效的治療。

    「白內障轉診計劃」將啟動為更多香港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林浩添在會上還提到,近年來中山眼科中心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合作交流。作為香港理工大學的臨床見習基地,自2013年(12年前)以來每年為40-50名香港理工大學視光學本科生提供優質的臨床見習。去年起,中心通過「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為香港輸送了6名醫護工作者。

    在合作交流方面,2024年中心與香港醫院管理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2025年與香港養和醫院達成合作共識。中心還通過大灣區醫療合作聯盟,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等簽訂合作協議,推動大灣區疑難眼病雙向轉診,建立「港澳眼科直通車」模式,為近2萬名港澳患者提供便捷、快速、優質的醫療服務。

    2024年聯合組建粵港澳高校眼科聯盟,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眼科高層次人才培養。「我們還與港澳醫療機構合作開展高水平的創新研究,促進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與眼病研究發展及成果轉化,推動眼科研究及診療的發展創新。」林浩添說。

    林浩添表示,下半年還將與香港理工大學視光診所啟動「白內障轉診計劃」,為更多香港患者提供優質眼科醫療服務。未來,也將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合作交流進行更多探索與努力,更好地服務大灣區群眾。

【原文链接】「港澳藥械通」實施範圍擴大 引進港澳已上市藥械品種12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