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新华社客户端广州9月5日电(记者李晓玲、徐弘毅)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3日在新疆喀什启用,这是广东省深化医疗援疆、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又一坚实步伐,标志着粤新眼科合作迈向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的全新阶段。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浩添介绍说,依托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的优势学科资源,分中心聚焦南疆乃至全疆眼科医疗资源匮乏的痛点,将构建集高端临床诊疗、前沿科研攻关、骨干人才培养、先进技术推广及国际医疗合作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在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记者了解到,AI、5G、手术机器人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边疆临床一线。林浩添团队自主研发的眼科人
    2025
    09 / 08
  • 眼睛,这个只占人体重量万分之一,却承载了90%信息获取量的重要器官,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核心窗口。有这么一个说法: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至少患一种眼病。近视、老花、干眼、白内障、青光眼、过敏性结膜炎、眼底视网膜变性……你的眼睛还好吗?忙碌的眼科诊所,在暑假期间更是“忙碌指数”翻倍,你是否也是拿着预约号焦急等待的一员?未来,我们的眼部健康靠谁来守护? 本期《开讲啦》邀请到眼科大夫林浩添,作为国内一流眼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管理者,他志在让高标准的眼科诊治服务触达每一只寻求清晰明亮的眼睛。现在,他带着自己的“5年目标”走上舞台,解锁未来眼部健康的无限可能。 老花眼不戴眼镜 大脑可能“不开心”
    2025
    08 / 20
  •         新华社广州8月1日电(记者徐弘毅)近期,中山大学多学科研究团队牵头研发一款基于眼底彩照的无创智能肾病诊断系统,通过输入患者的眼底图像,可实现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无创病理诊断及预后预测。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发表。         眼睛可以反映全身健康。随着眼科成像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睛作为监测人体健康状态的“窗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陈崴教授团队牵头,在2021年7月联合国内外多家医院成立“眼肾联盟”,致力于推动基于眼部图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肾脏疾病管理中的创新应
    2025
    08 / 04
  • 仁心仁术,聚光成塔。6月21日,在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光明使者行·AI接千万家”—光明六进(进社区、进学校、进幼儿园、进企业、进公园、进乡村)系列志愿活动,在广东省首个省级志愿服务主题公园——广州番禺大夫山志愿服务主题公园启动,进一步推动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提质增效,持续营造全民关注眼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助力全省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眼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是在基层、在社区、在家庭。”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党委书记李强介绍,该院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担当作为,投身爱眼护眼、防盲治盲公益行动,开展了“援外光明行”“玉树光明行”“粤新光明行”“百城光
    2025
    06 / 25
  • 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可逆性视力丧失的重要眼病之一。对于多数婴幼儿来说,由于眼球尚未发育成熟,初次白内障摘除术后并不会立即植入人工晶状体,而是等到眼部结构相对稳定后,择期进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然而,“应在多大年龄植入人工晶状体最合适?”“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年龄会影响长期视力、并发症吗?”这一关键问题在临床长期存在争议。 “因此,我们团队开展了全球少有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6月11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陈伟蓉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研究聚焦2至6岁接受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旨在明确不同植入年龄对7岁视力和并发症风险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时机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2025
    06 / 12
  • 高考结束后,暑期“摘镜高峰”也即将到来。不少高三毕业生集中在高考后的暑假做好了接受近视手术的决定,走入眼科医院门诊。与此同时,网络上时常传出对近视手术感到好奇又焦虑的声音。专家提醒,不是所有人都能做近视手术,术前需要经过严格的眼部检查与心理承受能力评估,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约有15%的人群因条件不足无法开展手术。 手术不是想做就能做 “想做近视手术,但又怕手术时眼睛动了”“手术有后遗症怎么办?”“运动时戴眼镜不方便,确实很想做近视手术一劳永逸”……在社交平台上,关于近视手术的讨论层出不穷,对手术风险的焦虑也随之而来。有的是有意愿接受手术但不敢付诸行动,有的第二天要做手术了紧张得睡不着,
    2025
    06 / 10
  • 眼睛是我们身体中最“卷”的器官——工作学习时为我们收集海量信息,闲暇时又陪我们刷手机直至休息。 然而,我们的许多行为正在伤害眼睛,使自己从“眯眼仔”变成“近视预备队员”,从“熬夜冠军”变成“干眼受害者”。 值此6月6日全国“爱眼日”之际,带大家看一看哪些行为会伤害眼睛吧! 闲暇时,爱刷手机的你有没有发现,几个小时一晃眼就过去了,但你的眼睛却没有得到放松,反而更加酸胀、疲劳? 为了看清近处,眼睛里的睫状肌会持续收缩调节焦点,过久的收缩可能带来眼部酸胀、视力模糊、流泪,甚至头痛等视疲劳症状,还会加速近视进展。同时,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容易导致眼干、眼痒,眼部出现烧灼感、异物感等干眼症状。
    2025
    06 / 06
  • 2025年6月6日是第30个全国“爱眼日”。今年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 孙女士六十大寿那天,儿女们吹蜡烛时,她接过孙子递来的寿桃蛋糕,但是蛋糕上用奶油写的字看着模模糊糊,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也不顶用,眼前像蒙了层蒸包子时的水汽。她以为是老花镜模糊了,摘下眼镜擦了擦,看东西还是很模糊。孙女士的这一举动,她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第二天就带孙女士到医院看眼睛。大夫检查完,对孙女士说:“阿姨,你这眼睛是‘水晶球用久了起雾’,你这是白内障。”孙女士听了医生的话恍然大悟,原来看东西模模糊糊竟是白内障在作怪。 危险因素 晶状体由65%的水分和35%的晶体蛋白构成。当晶状体中的蛋白质因老化、紫外线
    2025
    06 / 06
  • 5月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广州主场活动暨“科学家故事会”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演播厅里举行。这是一场独具创意的科学盛会:以未来科技馆为场景,通过AI互动表演《跨越千年的科学之光》,将历代科学家影像与现代科技成就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光影画卷,并引出了探寻前叙问题的叙事篇章。 在“追问者”“破壁者”“摆渡者”三个篇章中,以情景访谈、情景讲述、沉浸式科普的创新形式,邀请不同年代、不同领域的院士大咖、科技新星、青少年学生代表,共同讲述了广州地区科学家、科创团队勇于向科学追问,攻坚克难,以科学家精神影响激励下一代的故事,展现了广州地区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如在《追问者——科学之问》中,
    2025
    06 / 02
  • “目前,框架眼镜使用的离焦微透镜镜片因其有效、安全、易获取且经济可负担的优势,已经被国际近视研究所(International Myopia Institution,IMI)推荐为重要防控手段。现已成为近视控制临床决策中的关键选择之一。”5月16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与青少年近视防控科主任医师杨晓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近日,杨晓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RCT),首次证实了非对称多点离焦镜片(AMDT)可显著延缓儿童近视进展。该研究已在线发布于眼科领域权威期刊《Ophthalmology(眼科学)》。 杨晓教授介绍,既往研究提示,近视防控效果与离焦信号的强
    2025
    05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