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9月10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广东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中山眼科中心专场新闻发布活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科教授吕林,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医生、产业化工作组秘书肖薇出席发布会,共同就中山眼科中心在推动眼科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成果、实践及未来规划等,回答了媒体提问。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肯定了中山眼科中心在推动眼科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贡献。他指出,中山眼科中心的创新成果是广东卫生健康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未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将
    2025
    09 / 10
  •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活动,聚焦“广东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成果。会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辅助眼科诊疗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是白内障人工智能云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30秒初诊,AI赋能眼科诊断新范式 中山眼科中心自主研发的白内障人工智能云平台,能够在短短30秒内完成白内障的初步诊断,准确率更是高达97%以上。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传统的眼科诊断流程,往往需要依赖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长时间的检查和评估,效率相对较低。而AI平台的引入,不仅大幅缩短了诊断时间,提高了诊断效率,也为基层医疗
    2025
    09 / 10
  •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向孟清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Foxn3(叉头框蛋白N3,一种抑制转录因子)是视网膜纤毛发生关键的抑制转录因子,视网膜特异性敲除Foxn3会导致非感光细胞中纤毛基因的异位表达及纤毛发生异常,进而引发视觉功能障碍。该研究为视网膜纤毛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干预新靶点。   视网膜是一种高度特化的感觉神经组织,由多种类型细胞组成,每种细胞在视觉功能中都具有独特作用。其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作为光感受器,其显著特征在于拥有大型特化的感觉纤毛,这些结构对光信号转导至关重要,而非感光神经元通常仅具备结构简单的初级纤毛。   纤毛相关基因的突变可
    2025
    09 / 10
  •        9月10日,“广东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中山眼科中心专场新闻发布活动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邱亚洪在会上介绍,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在卫生健康领域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着力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为守护人民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提高临床研究效率        邱亚洪介绍,我省率先在全国实施“临床研究规范管理”和“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两项国家试点工作。目前,我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与服务支撑、监督、机构内部管理、人才培养”四大体系已建立完善,省级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心、干(体)细胞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心、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
    2025
    09 / 10
  • 新华社客户端广州9月5日电(记者李晓玲、徐弘毅)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3日在新疆喀什启用,这是广东省深化医疗援疆、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又一坚实步伐,标志着粤新眼科合作迈向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的全新阶段。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浩添介绍说,依托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的优势学科资源,分中心聚焦南疆乃至全疆眼科医疗资源匮乏的痛点,将构建集高端临床诊疗、前沿科研攻关、骨干人才培养、先进技术推广及国际医疗合作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在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记者了解到,AI、5G、手术机器人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边疆临床一线。林浩添团队自主研发的眼科人
    2025
    09 / 08
  • 眼睛,这个只占人体重量万分之一,却承载了90%信息获取量的重要器官,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核心窗口。有这么一个说法: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至少患一种眼病。近视、老花、干眼、白内障、青光眼、过敏性结膜炎、眼底视网膜变性……你的眼睛还好吗?忙碌的眼科诊所,在暑假期间更是“忙碌指数”翻倍,你是否也是拿着预约号焦急等待的一员?未来,我们的眼部健康靠谁来守护? 本期《开讲啦》邀请到眼科大夫林浩添,作为国内一流眼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管理者,他志在让高标准的眼科诊治服务触达每一只寻求清晰明亮的眼睛。现在,他带着自己的“5年目标”走上舞台,解锁未来眼部健康的无限可能。 老花眼不戴眼镜 大脑可能“不开心”
    2025
    08 / 20
  •         新华社广州8月1日电(记者徐弘毅)近期,中山大学多学科研究团队牵头研发一款基于眼底彩照的无创智能肾病诊断系统,通过输入患者的眼底图像,可实现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无创病理诊断及预后预测。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发表。         眼睛可以反映全身健康。随着眼科成像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睛作为监测人体健康状态的“窗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陈崴教授团队牵头,在2021年7月联合国内外多家医院成立“眼肾联盟”,致力于推动基于眼部图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肾脏疾病管理中的创新应
    2025
    08 / 04
  • 仁心仁术,聚光成塔。6月21日,在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光明使者行·AI接千万家”—光明六进(进社区、进学校、进幼儿园、进企业、进公园、进乡村)系列志愿活动,在广东省首个省级志愿服务主题公园——广州番禺大夫山志愿服务主题公园启动,进一步推动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提质增效,持续营造全民关注眼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助力全省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眼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是在基层、在社区、在家庭。”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党委书记李强介绍,该院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担当作为,投身爱眼护眼、防盲治盲公益行动,开展了“援外光明行”“玉树光明行”“粤新光明行”“百城光
    2025
    06 / 25
  • 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可逆性视力丧失的重要眼病之一。对于多数婴幼儿来说,由于眼球尚未发育成熟,初次白内障摘除术后并不会立即植入人工晶状体,而是等到眼部结构相对稳定后,择期进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然而,“应在多大年龄植入人工晶状体最合适?”“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年龄会影响长期视力、并发症吗?”这一关键问题在临床长期存在争议。 “因此,我们团队开展了全球少有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6月11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陈伟蓉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研究聚焦2至6岁接受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旨在明确不同植入年龄对7岁视力和并发症风险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时机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2025
    06 / 12